
“精益求精;教学相长”系列教研活动之“液体粘滞系数测量中融入课程思政”。2024年1月4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成员宋智青副教授讲解示范课:液体粘滞系数的测量。示范课中,宋老师提出了两个值得大家研究和思考的问题。一是逐差法与作图法在本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利弊比较问题;二是液面高度如何影响测量结果精度的问题。这些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。示范课后,团队的青年教师陈介煜、周云鹏和丰秀荣表示,听了本次示范课收益良多,领会到如何从经典实验中发现问题,并思考如何解决。他们表示今后要多向宋老师学习请教。
液体粘滞系数是流体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,通常通过毛细管法等实验手段测量。这一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粘滞性等基本概念,还能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。与此同时,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科学的社会意义。在讲解液体粘滞系数的实际应用时,引导学生认识到,流体力学在航天、石油等国家关键领域的重要作用,从而增强他们对科技与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。
此外,课程中还可通过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,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,培养他们严谨的科研态度。在实验过程中,团队合作的要求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沟通协作能力,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。而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改进,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实验技能,还能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追求卓越的态度。
总的来说,液体粘滞系数测量实验为课程思政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。通过这一实践,学生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,还能够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、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综合素质,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。
本次示范课培养了青年教师,也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开展提供了思路。
